你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骆驼终能穿过针眼,蓝星成都用小纤维撼动了大世界

2019/11/15 9:47:26      点击:

人们常用“骆驼穿过针眼”来形容事情非常困难,以至于几乎不可能。但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潜却认为,穿过沙子的骆驼,也终能穿过针眼,只要你拥有坚定的信念,不懈奋进。无可置疑,在外企寡头把持的芳纶市场中,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星成都)正是一头穿过针眼般狭小空间,抵达一片属于自己的广阔的绿洲的“骆驼”。


△ 蓝星成都全景图

对位芳纶产业化,冲破美日40年垄断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根小小的纤维也能展现一个国家及一个企业波澜壮阔的进程。
对位芳纶是对位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的简称,它是批产纤维中综合性能最好的有机纤维之一,美国杜邦公司商品名为Kevlar,日本Teijin公司商品名为Twaron,我国称为芳纶1414或芳纶II, 如今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天航空、机电、建筑、汽车、体育用品等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
芳纶纤维最早由美国杜邦公司开发,并于1971年开始进行工业化生产。但在过去几十年中,世界上只有美国、日本、韩国及俄罗斯的几家企业拥有对位芳纶纤维的生产技术,以至于能否生产对位芳纶,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之一。也正是由于它在航天航空及国防方面的独特作用,国外长期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制约了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开发。
我国从“六五”期间就展开了芳纶的攻关,4个“五年计划”都将对位芳纶列入了国家863计划项目。作为最早一批芳纶纤维的挑战者,蓝星成都所在的中蓝晨光从“六五”起就开始启动对对位芳纶纤维的研究,并在2005-2007年,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突破,成功建成了50吨/年连续运转的对位芳纶中试线,产品性能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回顾科技发展史可以清晰看出,人类社会今天享用的绝大多数成果均是在其在发明后几十年才得到商业化应用。当时,尽管我国对位芳纶的研究和开发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生产对位芳纶的工程化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加工制造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致使对位芳纶的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也让许多科研单位和企业望而却步。
△ 蓝星成都的长丝、捻线、短纤


2008年,为了更好推进芳纶产业化发展,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将科研成果进行产业化,成立全资子公司——蓝星(成都)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中国蓝星·成都新材料基地”。在2009年建设了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首条年产1000吨STARMID F-2生产线,并2014年已经实现了芳纶连续化稳定生产。对位芳纶的产业化生产,与其说是因为技术成功的成熟,还不如说是技术应用条件的成熟。这也使得蓝星成都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够规模化生产对位芳纶产品的高新技术化纤企业。三年时间,蓝星成都实现了中国芳纶从实验室走向工业化的历史性跨越,结束了美、日等发达国家对这一产业约40年的垄断历史。

狭缝破局,虚掩的门与通天的路


历史的长河,静观时往往风平浪静,蓦然回首,才能体会波澜壮阔。在克服困难中发展壮大,在应对挑战中超越自我,这样的故事贯穿于蓝星成都的成长史。
年产1000吨芳纶生产线的投产之路并非坦途。孙潜回想起往事时,平和的语气里也添了几分激动。当时蓝星成都与泰和新材同时开始千吨芳纶项目的研发,也同在2011年取得突破正式投产。
尽管千吨芳纶项目的投产,填补了国内生产空白,加速中国对位芳纶的产业化进程,但之后的发展,并不是一个十分顺畅和优化的过程。正当国产芳纶企业气势如虹,正磨刀霍霍收复中国市场时,一场突如其来的价格战让国产芳纶的先行者们近乎覆灭。
这场碾压式的商战早有预兆。孙潜回忆道,在2009年刚开始建设千吨芳纶装置时,杜邦曾派了人过来与蓝星成都洽谈。他们提了两个选项,一是收购蓝星成都,二是杜邦出技术和资金,与蓝星成都共同合作开发。这两项都被蓝星成都拒绝了。“我们是央企,在资金上并不需要杜邦的扶持,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技术是自主研发的,建立我们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生产线,推动中国高性能纤维站上世界舞台,才是我们企业成立的初衷。”
对于喜欢垄断追逐暴利的欧美企业来说,中国一旦突破产业瓶颈必将快速改变该产品的世界供应格局,过去有太多这样的实例,比如现在中国是高强高模聚乙烯、尼龙、氨纶等这些曾经被垄断产品的出口大国,芳纶的产业化道路上也必然要经过曾经的霸主设置的层层障碍。
2012年开始,中国国产芳纶刚刚开始产业化,少量的产品在市场中销售。杜邦和帝人针对中国市场大幅降价,芳纶的价格突然断崖式下跌,跌幅超过50%。这让产能规模小、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尚不稳定的国产芳纶生产商纷纷折戟,蓝星(成都)新材料首当其冲。“在那段时间,我们过得很艰难。实际上每年芳纶1414的产品亏损几千万。”孙总说。比经济上严重亏损更让人不安的是人才流失、团队信心受创、管理层对产业发展方向的犹豫。
英国SPRU荣誉研究员洛塔·佩雷斯曾说过:“新兴技术向产业演化,是技术方案被不断选择和淘汰,技术可行性空间逐步收缩的过程。”方向很重要,方法也是。
2015年,为了应对严重亏损的困局,根据中国化工集团和蓝星集团公司的整体规划,蓝星成都剥离其他非芳纶业务,成为一家专注于芳纶1414生产和研发的专业性公司。“你不但要用研发的思路去引领这个公司,还要以生产管理的思路去引领这个公司。2015年,我们对管理思路进行了调整,到现在看来,我们的战略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孙潜说。
△ 蓝星成都的芳纶长丝


之所以选择专注于对位芳纶,一方面是因为对位芳纶的巨大前景。对位芳纶在全球仍然属于新材料,中国的市场增长率高于欧美市场,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军队数量都高于欧美国家,中国是光缆光纤制造大国,全球有超过30%的光纤光缆在中国制造,可以预见,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芳纶最大需求国。
另一方面,对于蓝星(成都)新材料来说,他们对于对位芳纶已有了深厚的生产技术积累,专注于对位芳纶的研发和生产,能有助于蓝星成都快速打破国际垄断,也有助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当时,我们主要专注于两件事,一是技术改造,二是降本增效。”
技术改造就是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让装置更正常和平稳化;降本增效就是在保持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改变看产品的角度,以用户的视角去看产品;深入到应用中去,与用户同步开发,通过种种途径,蓝星芳纶,成功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
在国产芳纶近乎全部覆灭的情况下,蓝星成都通过调整,如同水流过缝隙,随风而行,遇石则弯,集涓为流,默默壮大。
经过几年的连续稳定生产,蓝星成都的STARMID F-2已经形成了众多差异性产品。2016年蓝星芳纶纤维进入消防管道领域,2017年,蓝星芳纶开始进军光缆加强芯(KFRP)领域……通过自主创新,杀出美日强敌的重围后,蓝星成都正以蓬勃的生机和干劲的力量走向通天之路,在光缆、消防、胶管等众多领域,开启她的“神奇之旅”。目前蓝星芳纶已经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成为中国众多一线品牌光通讯产品、胶管产品的核心供应商。

新时代新赛道,在机遇与挑战中逐梦


2019年的当下,对芳纶下一个浪潮的竞逐正在上演。
二十一世纪是新技术、新材料时代,也是高科技纤维的时代,以新材料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将成为纺织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动力。此前,工信部针对“十三五”规划发布的“石化和化学工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将对位芳纶列为重点发展对象。
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助推国产芳纶的高速发展。根据数据统计,国产对位芳纶需求量在12000吨左右,国产供给占比不到1/6,其余全部来自进口。2020年中国芳纶纤维市场规模将达144亿元左右,复合增长率约为20%。这说明国产对位芳纶产量远远小于市场需求,可发展空间还很大。
光纤光缆行业发展迅速,5G建设为芳纶需求带来想象空间。对位芳纶纤维可以增加光缆的刚性和强度,广泛应用于室内外光纤和电力缆的增强件,对推动我国新一代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专家预测,2019年光缆用对位芳纶需求量将会达到5050吨,2020年则会更上一个台阶达到5400吨。未来随着5G网络的建设升级,对位芳纶在信息通信领域的用量将会进一步提高。

 蓝星成都的芳纶捻线


此外,在中美贸易冲突背景下,芳纶的价格不断上涨,从美国进口的高端芳纶的贸易面临受限甚至中断的风险。2018年中国芳纶市场出现严重缺口,对中国制造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光通讯、橡胶、纺纱、防护防弹等均受波及,这给国内的芳纶生产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市场空间。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蓝星成都从技术改进、产能扩张、市场运作、资本追加、原材料问题等方面入手,提升国产对位芳纶产品品质,提高生产效率,引领对位芳纶整个产业链向规模化发展。
孙潜介绍,蓝星成都不断进行工艺创新和装备升级,已经开始扩产1200吨生产线,并增加高模型号,预计今年年底投放市场。5000吨/年芳纶1414生产装置正在规划中。“目前我们主要面向三大领域,光缆、汽车和环保行业。”
“中美贸易战对我国很多行业都带来冲击,但另一方面,这和生孩子一样,发展总避免不了阵痛。中美贸易战激发了大家的民族自信心,让我们民族企业痛定思痛,奋起直追,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经过十年的发展消费者对国产芳纶产品也开始有了一定的信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振兴民族工业既成为一个中国产业成长的战略构想,也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公众心理氛围。因此,面对未来,孙潜充满信心。
站在全新的起点,新的赛道,蓝星成都的增长有了更厚实的土壤,其商业增长的逻辑更为清晰,经过多年跌宕起伏沉淀下的发展智慧,凝聚起坚不可摧的奋斗精神,开放笃行的精神之光,也内化为源源不断的力量,推动着蓝星成都浩荡前行。更多滤芯胶请访问www.pusino.com